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建所60周年学术论坛上,来自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提出了关于中国空间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路“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即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相结合,并向深空迈进;所谓“立地”,即与地球科学等学科发展相融合,扩宽发展领域。
就未来我国空间科学的自身发展而言,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表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应协同发展,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做强做大,才有可能打破少数国家在空间科技领域独大的格局,为构建人类共享太空的美好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看来,未来,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从地球到深空,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空间科学的重点仍在“两头”“大头”在地球及其到月球的空间,“小头”在深空。
“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很不够,特别是海洋,包括海底要素的探测。应该研究建立海底动态信息库,重点解决深海雷火竞技探测区的定位(P)、导航(N)、授时(T)问题(简称PNT)和要素目标特征问题。”姜景山说。
“促进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所能解决的。要把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和多个单位联合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达仁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陈颙表示,空间科学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地球科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地球科学研究和空间科学研究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曾经引发了数次地球生物大灭绝,也带来了地球环境和岩石成分的巨大变化;太阳风对地球电离层、地磁场的扰动同样引人注目,甚至还曾造成1989年整个北美大面积停电的事件。
他表示,监测空间环境的地面基础设施子午工程、观测太阳活动引起地磁场变化的国际地磁台网等,都是空间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的典范。
“今后,在空间科学的带领下,我相信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能联手走出越来越宽广的道路。”陈颙说。